——写在茅台国营60周年之际
几栋作坊式的破败小屋。然而,正是从这一跨,令国酒茅台步入了她历史上第一次转型——告别农耕,转向工业时代。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转眼六十年过去,国酒茅台已然成长为中国酒业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而在贵州工业的版图中,国酒茅台更是最具品牌价值的领军者。 人们很难想象,国营茅台酒厂成立时,茅台镇上的人们,还没见过汽车的模样。而今天,在世界所有重要都市,你都能看到这个让人熟悉的中国国酒。
主沉浮 灿烂一甲子 1951年11月8日。成立不久的仁怀县人民政府经上级部门同意,斥资1.3亿人民币旧币购买历史悠久的民间烧房“成义烧房”,在此基础上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 此后又整合仁怀当地著名烧房——荣和烧房、恒兴烧房,至1953年,国营贵州茅台酒厂初具雏形。 茅台酒的历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 而由国营化带来的,是推动茅台酒生产,从私人小作坊正式进入工业时代。工厂,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模式,出现在尚未通汽车的茅台古镇。 1952年9月,新中国的首届全国评酒会上,茅台酒被评为“八大名酒”之首。这一年,茅台酒年产75吨。 在茅台国营化渐入正轨的1953年,正逢生机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对工业的投入和重视,是提升国家实力、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就在这一年,茅台酒厂被划为省直管企业,广州商行也来函,希望办理茅台的海外销售。港澳台同胞则不断来信,称“茅台酒”为“祖国之光”。 尽管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但茅台酒厂早期的工业化变革给古老的酿酒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口传心授向强调标准化、正规化的现代工厂迈进。到了2010年,茅台酒及系列酒产量32611吨,时间跨越近60年,产能的跨越则是434倍,相当于每年以7倍的速度增长。 茅台国营一甲子间翻天覆地的巨变,其既非单纯数字上的变化,也非单纯厂貌的变迁,这是由内而外的全方位塑造与升华。 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季克良感慨,“茅台的成长,是这个伟大时代创造的奇迹——对于如茅台这般身处中国大西南腹地,曾长期为交通不便所困的中国传统白酒企业而言,我们的奋发,恰逢国家整体飞速发展时期,所以成就了今日茅台的辉煌。” 而解密茅台辉煌60年,那些沉淀于岁月尘风之下的拼搏之举推动的每一个前行步伐,都是发展中最为生动的注解。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以茅台酒宴请与会贵宾后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助他成功的有两台,一为茅台酒,二为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4年,茅台酒试点委员会成立,多位专家入主开展茅台酒工艺总结与研究,后成功总结出茅台酒三大典型体,找到茅台酒质量恒定基因;1966年,茅台酒改包装,由陶瓶改为乳白玻璃瓶、红色塑料旋盖,此形象一直保留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第一年,茅台酒生产突破千吨;1984年,茅台酒扩建年产800吨指挥部组建完毕,茅台迎来第一个产能扩建高潮。 1989年,茅台酒销售突破亿元大关;1991年,茅台酒厂成功晋级国家一级企业;1993年,冲击“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成功,就在这一年,茅台还首度打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计划经济时代惯例,到成都参加糖酒交易会推销自己。这在茅台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转折。此后,茅台酒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图谱。 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酒茅台迎来发展的第二个转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冲进全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快消市场,在内外夹击中,寻找企业的生存之道。 1998年的茅台正经历着一场蔓延全国的“酒殇”,亚洲金融危机、山西朔州假酒案……连锁反应下的中国白酒产业遭受重创,贵州大部分白酒企业因此一蹶不振。 市场的倒逼之下,向来参与市场竞争的国酒茅台逆势而上,组建了茅台历史上第一支17人的销售队伍,“生产围绕销售转,销售围绕市场转”——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茅台正式逐鹿市场。 从那时起,茅台的领军者不断摸索适合茅台自身发展的经营哲学,从“八个营销”、“有机茅台,科技茅台,人文茅台”、“四自精神”,到“五个创新”,“六个统筹”……每年都有新的理念注入,给茅台行动上的开拓创新,带来精神基础。 1998年的危机,给茅台带来的不是灭顶之灾,反而是持续至今的高速增长,从成功兼并习酒,到茅台股份公司上市,再到连年进入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评选排行名单,从推健康理念,到宣布迎接文化酒的春天;从茅台酒坚持质量铁律的“四服从原则”(即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成本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到总结“包容性增长”的成功理念——国酒的发展模式和企业哲学,渐渐成为同行观察和分析的热点。 过往一甲子,犹如大浪淘沙,无数企业在浮沉中消逝,甚至包括一些昔日的知名品牌。然而,茅台不仅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闪亮一现后继续前行,更在建国后深刻的社会变迁中,稳步上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新世纪 跨越向前行 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作为白酒惟一高级赞助商的茅台盛装登台,隆重推出81款世博纪念酒,让世人看到的是中国民族工业荣耀的百年回归。 2011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来自茅台的袁仁国应邀在年会开幕式上与各国政要及500强企业代表同台发言,分享一家来自东亚新兴国家的传统企业,如何面对世界,寻找包容性增长之路。 六十年后的今天,贵州茅台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创下的业绩,长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人们惊奇,在股价排名前十的中国上市企业中,贵州茅台的地理位置,无疑是最为偏远的。是什么让这个来自遥远贵州高原的白酒企业,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快消品领域,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同业的领军者? 中国经济、社会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尤其是近三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日益庞大的富裕阶层,他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为强调绿色、健康、环保理念的贵州茅台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某种意义上说,茅台酒已经成为中国悠久的白酒文化的高端象征,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这样分析。 一组来自贵州省经信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茅台集团2011年1~7月主营业务收入118.6亿元,同比增长43.2%,实现利润74.2亿元,同比增长47.9%。茅台一支独秀,占据目前贵州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工业产值的73.7%,占据大半江山。 而茅台集团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茅台集团公司共生产茅台酒及系列产品32611吨,同比增长11.42%;实现营业收入1163328万元,同比增长20.30%;营业利润716090万元,同比增长17.86%;实现净利润505119万元,同比增长17.13%。 不仅如此,过去十余年间,茅台更像白酒业的巨星,频频亮相——2005年,茅台上榜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2006年,“茅台酒酿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财富》杂志推出“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排行榜,茅台集团公司位列全明星榜,为白酒行业唯一上榜企业。2008年,《福布斯》杂志评选出“全球上市公司2008强”排行榜,茅台位列1253位,进入2000强行列。2010年,入选由世界品牌组织、美国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等组织联合在东京推选的2009年度“中国市场最受欢迎世界著名品牌150强”。2010年,财富中文网发布“2010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茅台再上明星榜,名列第11位。 在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百强评选中,茅台连年入选。而在一个月前,贵州茅台又再度荣获全国质量奖。 与此同时,贵州茅台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港澳的专卖店,更像一扇扇特殊的窗口,把国酒茅台的影响力持续覆盖。 “茅台模式”的核心,是对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并由此培养消费者的信赖度和忠诚度,将健康理念、文化理念以及高品质的理念带入人们心中,使得茅台酒成为白酒市场上的首选和必选产品。 茅台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刘自力分析说,茅台的发展,不仅打造了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百亿企业集团,其影响更超越企业本身,超越经济范畴。(易初)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名酒收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编辑:Tiffa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