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酒收藏-名酒文化
     
华芳名酒博物馆华芳名酒博物馆华芳名酒博物馆华芳名酒博物馆华芳名酒博物馆
站内搜索:
  名酒文化  
  相关信息  
·馆长刘千忠76岁创办酒茶电子商…
·每日饮酒却能活到110岁
·汾酒与中国唐史学会联袂聚焦诗…
·白酒喝出健康来
·酒以成礼,中庸为上
·戏说酒徒与酒狂
·我国古代酒类管理与防伪--作酒…
·杏花村酿酒史
·中国的“茅台酒”
·酒与书法——笔走惊龙蛇
·中国酒的历史和分类
·中国古代十大宫廷贡酒
·白酒的历史和常识
·白酒起源与发展
·四川酒和文化
·中国酒令考略(下)
·中国酒令考略(上)
·酒场三十六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名酒文化华夏酒报:名酒来清江  
名酒文化
华夏酒报:名酒来清江
发布时间:2012/5/25 信息来源:华夏酒报 信息作者: 浏览次数:1277

   史海钩沉,沧桑几何?

  在苍茫的大地上寻根问祖,在历史长河中溯源揽胜。樟树,从远古走来,沐风栉雨,气象万千。樟树,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说它古老,是由于早在近5000年前,樟树的先民就在阁山赣水之间耕耘劳作,拉开了古代文明史的帷幕。

  说它年轻,是因为自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清江县设樟树市至今,不过短短25年。

  樟树,一片富饶而又神奇的土地。

  这里是国药之都,药业历史源远流长,始于西汉,吴称“药摊”,唐谓“药墟”,宋号“药市”,明为“药码头”,清曰“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久享“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盛誉,是名播遐迩的中国药都。

  这里也是名酒之乡,早在新石器时代酿酒业就已萌芽,此后商代有佳酿,宋代出名酒。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临川任职时著有《剑南诗稿》,在其中的“对酒”诗中写道:“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古老的酿酒技艺代代传承,发扬光大,自民国初年得名的“四特酒”更是历久弥香,闻名海内外。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樟树成为了中华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法白酒的原生地。

  酿酒历史源远流长

  众所周知,酿酒业的产生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形态,并以一定的农业生产、粮食种植为基础。

  194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调查先驱饶惠元先生,在赣江东岸的丘陵山地采集了大量的石器、陶器残片,并随之发现了筑卫城遗址、营盘里遗址等30多处古文化遗址。樟树作为江西省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最早的一个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1956至197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江西省、樟树市文博工作者对营盘里遗址、筑卫城遗址进行了二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距今约4500年的石制生产工具,如砍伐器、掘土器、刮削器、网坠、石镞等,标志着当时已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特别是在筑卫城遗址还发现了碳化籼稻、陶杯、陶鬶、陶碗等酒器。这些都说明,樟树市境内45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村落、原始城市,先民们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并有了制陶、纺织等手工业,谷物生产和酿酒业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展。

  1973年秋,清江县(现樟树市)在山前乡(现吴城乡)吴城村附近兴修水库,一位民工不经意间一锹铲出了一个陶罐,随后周围也接连发现了不少石刀、陶网坠……很快,这片区域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商代遗址。吴城遗址出土的斧、锛、刀、镰、铲、镞等石制生产工具,“商墓”出土的犁、耒、耜、铲、斧、锛、镰等共11种青铜生产工具,证明当时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酿酒业的发展有了更为丰富的原料。

  “商人重酒”,吴城遗址出土的酒器有青铜斝、青铜樽、青铜爵、陶杯、陶壶等,还有大量铸造酒器的石范,充分说明这里的酿酒业已相当发达。这些珍贵的文物,真实地见证了3500多年前樟树大地谷物青青、琼浆飘香,盛满了觥筹交错的豪迈与歌舞升平的祥和。“泰伯奔吴”的古老传说就荡漾在这醇美的酒香里。

   “层层碧嶂来无尽,滚滚清江远莫追”,这是古人对樟树山川形胜的绝好描绘。著名的阁皂山被唐高宗御赐敕封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赣江中上游的优质水源则孕育了以“稻文化”为核心的神秘的赣鄱文明。

  这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一代代樟树人,也成就了樟树熠熠生辉的历史名片。自秦朝立郡县制到南唐昇元二年(公元938年)的1158年间,樟树虽“有其地无其名”,但先后有三个县(即新淦、吴平、始平)在此建立县城,成为三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到了南唐昇元二年八月,唐王李升准镇巡使吴鸾所奏,在萧滩镇(后改称临江镇)建清江县。此后,萧滩镇又先后成为宋、元、明、清时的临江军、路、府郡城达920余年,辖清江、新淦、新喻、峡江四县,是当时赣中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樟树地区酿酒业的蓬勃发展。最初的酒以醪醴或黄酒为主,它们以谷物为原料,用麦粬或小粬做糖化发酵剂而成,度数一般在15度以下。自唐宋以来,以樟树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地区,酒的酿造一直延用古法,即将大米或糯米蒸熟,加粬发酵而成。所不同的是,随着酿酒技艺的提升,出现了蒸馏法酿酒。蒸馏法酿酒采用加热冷凝的办法,能够提炼出纯度更高,香味更浓的酒,人们把它叫做“土烧”,也就是现在樟树农民家里常喝的自酿白酒,其原理和部分操作方法一直延用至今。明代杰出科学家宋应星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时,对以樟树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比较通用的古法白酒酿造工艺进行实地考察,并载入其著作《天工开物》中,使这种工艺得到迅速传播,对中国白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浓甜的醪醴,到渐渐老熟的黄酒,再到阳刚劲烈的土烧,樟树的白酒酿造工艺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孕育出中国白酒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四特酒。民国初年,樟树镇“娄源隆”酒店融合北方汾酒(以高粱为原料,大粬发酵)和当地土酒(以稻谷为原料、小粬、药粬发酵)的两种酿造工艺,并巧为勾兑,生产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兼具南北风味的特型白酒。为区别当时市场上的其它白酒,1930年,“娄源隆”酒店的分号“天成”酒店别出心裁地在酒坛上贴上两个“特”字,即所谓“双特”,以示其质优,抗战前夕,又用大鹏商标标出四个“特”字,以示更优。人们渐渐地记住了这个独有的标志,四特酒因此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召回私营企业的酿酒师傅,在原“娄源隆”酒店的基础上,于1952年成立了国营樟树酿酒厂(现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着手对传统四特酒生产工艺进行挖掘和研究。他们既秉承传统工艺,坚持原生地制粬、原生地酿造、原生地贮藏、原生地灌装,又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四特酒始终保持着独特风味和优异的品质。周恩来称赞它是“清香醇纯,回味无穷”;邓小平嘉许它为“酒中佳品,味道独特”;中国白酒界泰斗周恒刚则总结其特点为“整粒大米为原料,大粬麦麸加酒糟,红赭条石垒酒窖,三香俱备犹不靠”。几番与伟人、名人结缘,令四特酒叫响九州、名扬海外。

  如今,几经变革和创新,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已从全国200多家酒类企业中脱颖而出。2011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1.2亿元,上缴税收5.59亿元,获评2011年度“中国酒类十大最具竞争力品牌”和“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55.91亿元,一举跻身全国白酒品牌价值20强。

  尚酒之风融入血液

  一缕酒香自远古飄来,穿越时空,融入俚俗,晕染人文,渗进了樟树人的血脉里。

  在樟树市博物馆里,馆藏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各类陶制酒器、青铜制酒器、铜制酒器、漆制酒器、瓷制酒器、金银制酒器、锡制酒器等,如汉代的绿釉羽觞、绿釉陶壶、陶羽觞、陶壶、青瓷羽觞,南朝的青瓷盅、青瓷杯、青瓷鸡首壶,隋代的青瓷盅、青瓷壶,宋代的铜爵、青白釉刻花莲纹杯、兔毫盏、凤首瓷壶,元代的黑釉穿带龟形壶,明代的青花菊花纹酒盅,清代的白瓷羽觞、斗彩福禄寿三星盅、青花小酒盅、猴形酒壶、鸡猴壶、公道杯等。件件藏品从历史深处走来,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其品种之多,器形之美,足见当地酒文化的兴盛与繁荣。

  酒,是有个性的水。樟树的酒在古朴的砚台里发酵,在诗人行云流水般的挥洒中,化成或婉约或豪放的文字,香飘万里,意味悠长。翻阅《清江县志》,细细品读其中所载的“竹径旁通沽酒市,桃花乱点钓鱼船”,“落日照江浦,轻帆过酒家”,“何时不负登临兴,把酒经过阁皂山”,“酒量吞春海,诗肩夜耸山”等历代文人佳句,我们仿佛可以看见林立的酒肆、飘扬的酒旗,仿佛可以听见喧闹的酒令、酣畅的笑语,仿佛可以闻到那醉人的酒香、浓烈的气息……一幅幅久远的历史画卷也顿时活色生香起来。

  时至今日,樟树人尚酒之风尤盛,春饮水酒,夏酿醪醴,秋制土烧,冬藏封缸。不论乡下城里,几乎家家有酒,户户飘香。每逢传统节日,乡间的大小村落都会在祠堂摆上桌椅,置好酒肉,各家的当家人聚集在一起共饮社酒。一边是爆竹声声,一边是举杯畅饮,村事家事摆上桌面,亲情乡情掺在酒里,于是来年大事在推杯换盏间敲定,邻里龃龉在酒酣耳热时化解,直喝到老老少少尽兴之时,家家扶得醉人归。

  名酒来清江。樟树人,赋予了酒丰富多彩的生命力,给予了酒意味深长的内涵,而酒回馈给人们的,是载入历史的荣耀,是来自八方的赞誉,是幽幽酒香里描不尽的诗情画意,道不尽的酣畅淋漓。  (作者系江西省宜春市委常委、樟树市委书记)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名酒收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中国名酒收藏酒文化博物馆 201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ADD):湖北省仙桃市何李路20号(2号楼1单元302室)  邮编:433000       鄂ICP备2024079672号-1
电话(TEL):0728-8219999 15327846007  传真(FAX):0728-3493992 邮箱(E-mail):a26079999@163.com 
技术支持:新梦科技 [后台管理]
开放时间:0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总浏览量:30388148次 昨日浏览量:1737次 今日浏览量: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