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茅台的传说至少有两个版本,其一与汾酒的传说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说就是把汾酒的传说借来一用,传说中主人公也是一位下凡的仙人,因得到一家好心人的帮助,遂呕得井水成酒水,留下百年佳酿。其二则是更为直接具体,认为茅台酒就是清康熙年间由一山西商人带入贵州,与杏花村的汾酒一脉相承,故而有一仙酿两酒之说。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曾专程绕道取此酒归长安献与武帝饮而“甘美之”,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唐宋以后,更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华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 传说将汾酒带入贵州的晋商名家贾富,祖籍汾阳,从小吮吸汾酒的清香长大,养成了嗜酒如命的秉性,出门经商时也不忘带上酒坛,以备随时品饮。一年秋天,贾富带一支商队来贵州怀仁做生意,买卖做成,便领人上了一家加得月楼的酒楼,连呼店家快上好酒。谁料事不凑巧,酒商的好酒刚刚卖完,店小二只得把当地娘的怀仁烧酒端上来。贾富见酒后喜不自禁,赶快倒上一杯便喝,哪知酒刚沾唇,就觉得奇辣无比,马上吐于地上,心中失望之极。酒店主人瞧见贾富神色,心中颇为不服,立即吩咐小二把平时舍不得卖的十几坛好酒从窖中搬出,依次摆于地上,让贾富挨个品尝。贾富站起来,先看,后闻,再将酒轻含口中,啧了三啧,脸色依然未变。店主人见遇到了行家,忙将贾富请到上席请教。贾富言道:“你的这些酒中,除了一坛储存较久,还可以外,其余都不行啊。”店主人听贾富一语道破实情,佩服得五体投地,虚心地询问起酿造好酒的学问。贾富说:“这里山水俱佳,应该有条件制出好酒,明年此时,我带人来帮你。” 贾富一行走后,店主人只顾忙于店中事物,渐渐忘记了当初的约定,没想到第二年秋天,贾富真的带着从杏花村聘请的酿酒师傅赶了回来。经过一番考察,他们把制酒的地方选在了一个叫放草村的地方(后改为茅台镇),然后选好水源,按照汾酒的酿造方法,开始了认真的操作。经多次实验,一种不同于山西汾酒的风味独特的新酒种在放草村问世,起名为“华茅酒”(花茅酒),意为“杏花茅酒”。后来,随着酒的品质不断提高,“杏花”二字渐渐淡出,贵州茅台成了唯一的名字。 茅台酒是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酒度53度。陈毅有诗:“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名酒收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