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价格再次演绎逢节必涨的潜规则。是粮价上涨人工成本增加造成成本上升,还是白酒行业巨头追求暴利?是不法商人囤积居奇,还是白酒行业涉嫌控货垄断?
逢节必涨
据悉,白酒巨头五粮液近日正式发布公告,自2011年9月10日起对“五粮液”酒产品出厂供货价格上调20%至30%。记者随后走访北京市各专卖店、超市、烟酒店时发现,五粮液品牌酒早已上调,其中52度五粮液从去年的每瓶658元上涨到了现在的848元,涨幅约为30%。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涨价20%至30%,52度五粮液的出厂价将从509元涨到611元左右,终端价格将极有可能突破千元大关。
事实上,白酒业在中秋、国庆销售旺季提涨,业内早有预期。在去年年底较大的舆论压力和今年初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要求下,五粮液迟迟没有涨价动作。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品牌竞争力及业绩,其部分产品在中秋前率先提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五粮液发布公告前,市场已先期暗涨,记者从部分经销商处获悉,在五粮液正式公告前,五粮液的层层经销商已在此控货,市场货源紧张。在中秋旺季到来之前,部分大经销商更是大量囤货,限量供应市场,加剧了供求关系失衡,五粮液的部分产品在公告之前已涨价。
无独有偶,记者日前从北京市一家百货商场获悉,8月初该商场的茅台53度飞天价格刚刚完成调整,目前价格为1848元,而此前价格为1788元。不过,该百货公司表示,五粮液供应商新的涨价通知尚未收到,目前该商场里52度五粮液的价格仍是1030元。
“53度飞天茅台去年的价格是998元,今年上涨了好几次,前两个月还是1398元,现在已经卖到1598元了!”北京市昌平区一家超市的白酒销售人员如是告诉记者。
记者最近走访北京市场时发现,多家酒类专卖店里茅台53度飞天价格早已调价到位,零售价大多在1500元以上。记者日前在国内知名的网购平台酒仙网看到,茅台53度飞天价格虽然仍标示为1399元,但显示“无货”状态。
白酒与暴利
五粮液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企业的涨价行为是遵循市场规律对酒产品出厂价格进行的正常调整。据五粮液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彭智辅解释,五粮液涨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市场供需矛盾突出,需求远大于供给,尤其是今年以来更为突出,价格杠杆是解决市场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之一;二是长期以来,原材料、人工、运输等成本均大幅上升,从而决定了涨价势在必行。
不过,中投顾问食品研究员周思然对以上白酒涨价原因有不同看法,他表示:“虽然白酒各项构成成本价格均出现了一定的上涨,但总体而言,其上涨幅度仍处于合理的涨幅范围内,企业可通过节能减耗等方式进行内部消化。”
随着各方态度的明朗和茅台、五粮液价格的飙升,其涨价背后的根本原因正在日益显现。近年,与一路飙升的白酒价格同步,白酒类企业的利润高速提升。据新华网8月22日消息称,我国酒类行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近五年行业利润年均增长50%左右,其中白酒产品的利润年增长率达到60%。此前,《国际金融报》消息称:今年1月至5月,全国白酒销售收入达到1424.56 亿元,同比增长36.4%;利润总额达到217.05 亿元,同比增长38.9%。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如此高利润的状态下,成本的上涨完全可以在内部消化掉,成本并非涨价的根本原因,成本上涨只是提价的借口。难怪业内人士认为,高利润率已将白酒与暴利开始联系在了一起。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国家发改革委价格政策专家咨询组成员戚聿东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没有明确的暴利标准,但是从正常利润率来讲,它肯定算暴利了。从利润率的标准来讲,它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奢侈品背后的畸形消费
由于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产品品质的不可替代性、其他酒类品牌不可逾越的品牌张力,茅台和五
粮液已经具备奢侈品稀缺性等特征,因此,打造奢侈品品牌已然成为一些白酒企业的未来战略目标。为了与动辄几千元的奢侈品比肩,这些产品的价格仍然较低,因而提价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琦曾公开表示:“一些高端品牌的洋酒动辄几万元一瓶,而中国的白酒卖到几千元就饱受非议。”不难感受到,国产白酒向高端洋酒看齐、走奢侈化道路的风潮已然来临。
新疆酒水网总经理李建国也表示,实际上,目前的白酒涨价风潮与原料无关。涨价的主要原因是白酒市场,尤其是高端白酒市场正在努力向奢侈品消费群体靠拢,并急欲脱离普通消费人群的需求线。
《2010-2011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指出:从2006年起,高端白酒以平均每年一次的频率提价,同时,随着茅台领军白酒市场涨价,高端白酒已迈入千元时代。报告认为,“通胀、干旱双重因素推动2011粮食价格上涨,高端白酒借机提价向奢侈品领域持续迈进。”茅台等高端白酒采取以定位为目标涨价的做法,其高端化趋势明显。
对此,戚聿东认为:“在供求矛盾、资源稀缺、能够满足部分消费者偏好的背景下,利润率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厂家来说,涨价一定要慎重。厚利限销与薄利多销作为两种手段,哪种更能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般工薪阶层表示,茅台、五粮液名贵酒类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他们也不喝这些酒类,对近日酒类价格的上涨也并不关心。他们认为,中国有那么多富人,喝得起茅台、五粮液的也确实大有人在。但是,纵观高端酒销售市场,“潜规则”还是喝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喝。因为不用自己掏腰包,所以,那些“高端消费者”举杯豪饮,一点也不心疼。据北京市茅台和五粮液的经销商称,茅台的主要消费对象,是不问价格的,你涨多少他们都会买,这样的“价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只能是公款消费对象。
茅台如此疯狂涨价,可是并没有人觉得贵,觉得贵的人恰恰是那些不喝的人。业内人士称,茅台在国内有市无货,年产量要达到3万吨才能保持市场基本的供求平衡,而目前只能生产1.1万吨,且其中40%属于“特供”,只有60%在市场流通。就是在市场流通的60%,恐怕大部分还是公款消费。
此前“为满足消费者身份需求”而提价的新闻,使得五粮液被口诛笔伐。虽然五粮液很快发声明予以澄清,但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五粮液提价成为社会兴奋点,为什么口诛笔伐对准了“为满足消费者身份需求”。高端白酒是身份标志,如同奢侈品是富裕阶层的标志,喝茅台酒成为特殊阶层区别于普通阶层的标识。在贫富悬殊日益严重的当下,日益刺激贫富穴位、强调身份象征的产品都会受到舆论痛斥。而五粮液提价的新闻,所用理由恰好对准了社会的痛感神经。
市场供不应求涉嫌垄断
随着白酒涨价越演越烈,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高价缺货促生了“高仿茅台”、“高仿五粮液”等A货(精仿产品,和正品相比之下,做工和质量稍有区别,但是外观、材质和正品几乎一样,由于正品的昂贵,在价格上有着很大优势)。据中国广播网报道称,这种“茅台”仿真度极高,不仅在口感上接近真品,而且外包装也能以假乱真,最好的仿真度能够达到98%以上。
对于这种现象,戚聿东认为:“打假是必须贯彻的,不管是什么原因,仿冒的都是违法的。但从客观现象上来讲,仿冒的对象都是厚利产业、厚利品牌。高仿后市场鱼龙混杂,以假乱真,优品斗不过次品,厂家从理性上来讲,也应该进行反思。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自己打假了,这个打假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虽然不是企业自身的错,但是也应该反思一下。”
目前,由于企业控货、涨价,这种非正规渠道的白酒正逐步流入国内市场。现在看来,如果不能引起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恐怕未来消费者不仅要为高额的产品
售价付费,可能也要为假酒带来的健康问题买单。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琦提出:“今后我国的白酒年产能增长要控制在10%以内。”暂且先不论我国白酒年产能增长是否控制到了10%以内,截至目前,茅台和五粮液的控量销售已是不争的事实,控量无疑加剧了市场原有的供不应求,进一步扰乱了市场。
对此,戚聿东表示,白酒行业肯定算暴利,如果协会指导企业限制产量增长则可能涉嫌垄断。他认为:“如果说限制产量来保价格是单一厂家的行为,这问题不大,因为最终受损的是厂家。但如果是多个厂家联合行动,或者说协会指导、引导、倡导,那它就要接受反垄断法的约束。对价格的垄断协议、对通过协会或者是厂家做出来的非常默契的联合串通,反垄断法是一定要干预的。”
编辑:Tiffany |